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财经要闻 >
农村金融难题的破解之道——创新
  在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今天,农村金融如何突破现有的僵化格局,加快创新步伐,使更多富裕资金流入农村,成为当前金融业改革发展乃至整体经济持续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2013年10月31日,在经济观察报和宜信公司联合举办的“普惠信用 圆梦中国”2013农村金融创新论坛上,来自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兰州大学以及中国农业银行等机构的农村金融专家,就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与信贷风险控制、西部农村金融生态等问题展开探讨,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出谋划策。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面临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全国每个乡镇平均只有2.13个金融网点,平均每个营业网点要服务近2万人,金融资源非常紧张。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王素珍认为,农村支付体系与农村经济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农村支付体系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如果农村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移动支付得到满足,移动支付将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012年,人民银行会同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启动了农村移动支付试点工作,试图通过推广移动支付,满足农村取款、汇款、贷款、保险等基础性金融服务需求,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量大、金融网点少的问题。2012年我国累计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6.48亿笔,金额近2.5万亿元。虽然移动支付业务发展前景极为可观,但要向农村地区延伸,还需加大创新力度。王素珍认为,农村移动支付业务创新要着重凸显农村特色,着眼于农民需求,推出符合农民习惯也易于操作的支付产品,不能简单地把针对城市的产品复制到农村来。同时,她认为,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应对农村移动支付创新给予政策支持,比如监管部门对农村实施与城市不同的支付服务政策与监管模式,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奖励和税收等优惠政策,以调动各方积极性。

  城镇化,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难题的关键。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障碍主要是二元体制导致的一种资源要素的扭曲配置,即金融的城市偏向。而城镇化发展能够改变城乡土地、资金等要素的配置,扭转金融的城市偏向问题。同时,他认为,通过城镇化推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能够通过户籍制度等配套改革改变农村产权机制,使农民的土地、住房等能够通过抵押获得贷款,从而激活农村金融供给,另一方面,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专业化分工,能够进一步增强农民的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担保方式创新等方面,但农村金融创新仍面临一些障碍。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办公室副主任李高协认为,当前农村金融创新最大的风险是法律方面的风险。他认为,当前立法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创新。农村金融创新的关键之一在于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权范畴。农村担保物权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产、宅基地等权属,而我国《担保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权属涉及农业、林业、工商、司法等诸多行政管理部门,涉及公证、产权交易平台等权属认定和登记机关,需要部门之间大量的协调,更需要国家的立法。李高协认为,法制的保障和法律的完善,一方面应自上而下通过立法来解决,另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大有作为,通过政府协调有序、运行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障,推动农村物权与融资实现有效对接。